close

臺灣原住民展



臺灣是西太平洋上的一個蕞爾小島,具備優越的地理位置及自然條件,


人類早在數萬年前就已分批相繼移入,並在這塊土地上生息,


開啟了史前文化的發展契機。


南島語族先民在冰河期後,又飄洋過海而來,成為原住民的祖先。


本區介紹臺灣在進入歷史時期以前,從舊石器時代到鐵器時代重要


的史前文化。內容包括距今二、三萬年前,


臺灣目前所知最早的化石人類:「左鎮人」,


西部新石器時代各階段的文化遺物,東部新石器時代文化,


特別是晚期「卑南文化」的墓葬與陪葬品,


以及以十三行文化為代表的鐵器時代的文化內容。


本區共有11個展示主題,分別是:平埔族群文化、泰雅族、


布農族、賽夏族、鄒族、排灣族、魯凱族、卑南族、阿美族、


雅美族、邵族。 



平埔族群 
分布在臺灣東北部、西部的原住民族群,與漢人經過數百年的接觸,


目前多已失去其固有文化與語言,而在臺灣的漢人卻也融入了


相當成份的平埔族群血統。本區展出平埔族群中位於東北部的噶瑪蘭族


、中部的巴宰族、與南部西拉雅族等三族重要的文化特色。 




泰雅族 
分布在臺灣中、北部等八縣境內內山區,地區遼闊,


為臺灣原住民中第二大族。該族主要的物質文化特色為編織及紋面,


其中貝珠衣尤為特出,而紋面則被視為是成年必要的象徵。 




布農族 
主要分布在臺灣中部山區,而以南投縣為中心,


為臺灣原住民中第四大族。該族居住在約一千至兩千公尺左右的山區,


傳統以山田墾燒與狩獵為主要的生產方式,男性衣服以皮製為主。


臺灣原住民沒有文字,布農族卻發展出獨特的「祭事曆板」


以記載年中的農耕祭典時序。




賽夏族 
分布在新竹與苗栗兩縣,分為男群與北群,


是臺灣原住民中人口較少的族群。該族在物質文化受泰雅族影響較巨,


特別是服飾和紋面方面。矮靈祭為該族最盛大的祭典,


也是其信仰之特色。 




鄒族 
分布在南投、嘉義與高雄縣境內,分為南鄒與北鄒,


目前人口約有七千餘人。該族為山居族群,以狩獵為主,


輔以燒墾農業。鄒族為父系氏族社會,各氏族有自己的獵場與漁場,


大的部落則有男子會所。 




排灣族 
主要分布在屏東、高雄與臺東縣境內,


是臺灣原住民中第三大族。該族在物質文化上以石板屋、


陶壺、琉璃珠、青銅刀與雕刻而著名,


發展出獨特的藝術傳統,也反映出階級制度的社會體制與對祖靈、


靈蛇的信仰。 




魯凱族 
分布在臺灣南部的屏東縣霧臺鄉、


高雄縣茂林鄉與臺東縣卑南鄉境內。該族亦為一階級性社會,


著重貴族的家名與家系,因而發展出獨特的服飾與家屋雕刻。


物質文化上亦以石板屋、陶壺、琉璃珠、與雕刻工藝而著稱。




卑南族 
分布在臺東縣卑南鄉與台東市一帶,分為卑南與知本兩群。


該族男子11至13歲舉行刺猴儀式,進入少年會所接受訓練,


19至20歲舉行成年禮,這種年齡制度與會所組織,


是卑南族立足台東平原的基石。 




阿美族 
主要分布在臺灣東部,花蓮、臺東與屏東一帶,


是臺灣原住民人口最多的一族。該族為母系社會,行招贅婚,


但男子成年後均納入年齡組織,奠定長幼有序的社會體制。


物質文化上則以女性的製陶為特色。 




雅美族 
居住在臺灣東南方的蘭嶼島上,現今人口約三千餘人,


是臺灣原住民唯一不居住於臺灣本島的族群。


該族為典型的捕魚民族,精雕彩飾的拼板漁船,


木雕、製陶與金銀工藝為其物質文化特色。


 


該族稱「人」為達悟,所以近年來有有改稱為「達悟族」。 




邵族 居住在南投縣魚池鄉日月潭畔,人口約兩百八十多人,


是臺灣原住民人口最少的一族。傳統生產方式有農耕、狩獵、


漁撈與採集。因為近日月潭之便,故發展出如「浮嶼誘魚」


等多種獨特的捕魚方式與「獨木舟」等湖上交通工具。






臺灣生物展






臺灣的生物導論
第一區

分為臺灣生物的多樣性、動植物的垂直分布和食物網三個單元,


說明臺灣特殊的地理環境,在很小的面積卻擁有包括高比例特有種


或特有亞種的動植物分布,生物多樣性相當高,


以連續播放棲息在臺灣的許多種不同生物幻燈片,


以傳達給觀眾這種印象。這些動植物依海拔高度有不同的垂直分布種類,


物種間具複雜的食性關係,在生態上聯結成密不可分的食物網。

臺灣的海洋生態
第二區

營造成海洋區,介紹蘭嶼及綠島附近的海洋生物,


包括日行性及夜行性珊瑚礁魚類與附近的動植物,


以生態造景的方式用模型及標本來介紹這些生物在海洋中的生態,


搭配電腦查詢系統讓您可以查詢展示的海洋生物之知識,


進一步認識牠們。在本區還規劃了一個小放映室,


定時放映實地拍攝的海洋生態影片,


各位可以放鬆心情假想融入藍色海洋地坐在此處欣賞。

臺灣的陸地生態
第三區

紅樹林沼澤生態區及低海拔生態區,本區和第四區及第五區


以一條河流連繫,發展出不同的故事。本區以一個半開放式的生態造景,


呈現臺灣的紅樹林沼澤區及低海拔地區之動植物分布情形,


某些生物以扶手看板上的按鈕來重點強調,例如水筆仔的繁殖方式,


直行的短指和尚蟹,表裡不一善於模擬枯葉的枯葉蝶等,


以生動的標本展示這些動物的特性。天空中臺灣藍鵲排成一長列


的長尾陣飛過,五色鳥從樹洞中探出頭來張望,


小水鴨在河口游動覓食,招潮蟹沼澤區棲息,


這些都真實地呈現當地生態的縮影,讓觀眾置身於情境中。


第四區

溪流區展示區,介紹溪流地形及其中各種生物,


除了幾個小展示櫥櫃重點介紹某些特定溪流生物扮演生物指標,


以了解水質污染程度外,在地面下做出一條河流以連結低海拔生態區


至中海拔生態區,不僅是地理上的河,也象徵著時間的流轉。


觀眾可以在水面上安全地行走,亦可蹲下來看看生活在其中的盤古蟾蜍


及各種淡水魚類,有些為釣魚者熟悉的種類,可能喚起其生活經驗,


相當有意思。


第五區

中高海拔生態區及高海拔生態區,本區和第三區用相同的展示方式,


介紹臺灣的中海拔地區及高海拔地區之動植物分布情形,


著重在森林生態及高山亞寒原的生物。


在本區可明顯看出生態環境的變化,動植物種類明顯地展現不同的風貌,


黑長尾雉在隱秘的林間出沒,鵂鶹停棲在枝枒間休息,


林間有成群的紅山椒鳥飛過,臺灣山羊則在崎嶇的山區岩壁行走,


皆以標本及生態造景方式營造出高山生態的環境,


觀眾能藉此認識這些生物。


第六區

蝴蝶的一生展示區,以臺灣特有的寬尾鳳蝶及其寄主植物臺灣樹為主角,


用一個小生態區展示寬尾鳳蝶的生活史中的各個階段,


並搭配播放其他種蝴蝶的生態影片,以加深觀眾的印象。

第七區

神秘湖特展區,宜蘭縣境內的神秘湖具有古老的原始湖泊森林生態環境,


極具研究調查植物生態演替之價值,且湖中有多種水生植物如


東亞黑三稜,及小鷿等動物,故以一個小型的生態櫥呈現,


此區設定是可以根據主題定期更換的特展小櫥窗,


觀眾不妨多加留意此區的變化。

以上資料 連結: http://www.ntm.gov.tw/tw/public/public.aspx?no=31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da 的頭像
    ada

    育兒生活甘苦談的部落格

    ad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